大河网讯 12月6日下午,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举行“建强副中心 打造增长极 奔向新辉煌”系列主题的淅川专场新闻发布会,介绍淅川县“夯实绿色根基 守好一泓清水”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会上获悉,淅川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是全国水利移民大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近年来,该县认真落实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十大建设”和市委“五聚五提”总体部署,万众一心保水质,全力以赴促转型,探索出了一条水源地水质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累计为京津冀豫沿线26座城市输水将近7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1.14亿,有力保障了受水区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幸福水。
守牢水质安全底线红线
打好打赢专项整治攻坚战。全面彻底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不讲条件、不计代价,拆除库区违法建筑16.8万平方米,恢复有效库容530万立方米,受到水利部和长江委的充分肯定。
打好打赢国土增绿攻坚战。持续大规模推进造林绿化,累计造林50余万亩,造林面积连续17年居全省县级前列,公益林面积居全省县级首位,森林覆盖率达61.7%,石漠化治理、困难地造林和“林长制”等经验全国推广。常态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土流失治理、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等系统工程,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丹江口水库以第一名被授予“河南省2023年度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污染防治应急体系,高效处置水污染突发应急事件,“3+1+N”应急机制受到生态环境部肯定推广,应急处置经验纳入中央党校培训教材。成立库区水上综合执法支队,常态化开展巡库监管和联合执法,有效守护库区水质安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质量连续十年保持全市第一。
贯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
推动农业向绿而行。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把产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产业,让群众在生态和产业结合点上发展致富,发展生态林果23万亩、中药材14.7万亩,建成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4个、质量可追溯示范基地45个,认证绿色有机产品77个,创成国家出口农产品安全示范县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库区群众依靠“绿水青山”,端上了“金饭碗”,吃上了“生态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
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坚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引导20多家污染企业转产自救、重焕生机;培育形成汽车零部件、现代中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集群,关联企业180多家,吸纳就业1.2万多人,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智能工厂、智能车间17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8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7家,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被评为2023年度河南省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以好山好水好生态赋能文旅发展,全域生态化、生态景观化、景观产业化,打造了处处是景点、时时有景看的“绿色淅川”。做足“旅游+”“+旅游”文章,以多业态融合激活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培育3A级以上景区6家,建成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13个,精品民宿12家、农家乐700余家,带动就业3万多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探索美丽淅川建设实践
建设美丽县城。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先后实施棚改项目23个,改造老旧小区28个、市政道路10条,新建道路20条,打通断头路4条,新建综合公园5个、停车场10个,增加停车位2150个,老城区展露新颜,县城北区人气集聚,县城南区雏形初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
建设美丽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运营前置等原则,片区化组团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文明乡风培育、基层社会治理,建成省级文明镇4个,国家级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2个,形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动实践。
建设美丽生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考成绩实现“八连增”,2024年一本进线突破2800人大关,714名学生考入“985”“211”高校,清华、北大录取13人。加快构建四级养老服务体系,“1+2+3”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全省推广。创新社会治理路径,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营商环境评价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10,2023年跃居全省第2。(薛小磊/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