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日前,在南阳市宛城区汉冶街道东关社区广场上,一块实时更新的“信用积分光荣榜”电子屏吸引着往来居民驻足。屏幕上滚动显示着本月信用积分增长最快的家庭名单,以及可兑换的社区服务权益。这种将个人信用转化为基层治理“软抓手”的创新实践,正是南阳市“宛信分”体系建设的最新注脚。自2021年启动“宛信分”建设以来,南阳通过构建“信用有价、守信受益”的激励机制,累计激活基层治理单元327个,推动社区事务居民参与率从35%跃升至78%,探索出一条以信用建设撬动治理效能提升的特色路径。
机制破题:构建基层治理“信用坐标系”
南阳市创新推出“基础分+激励分+贡献分”三维积分体系。基础分依托公安、司法、市场监管等12个部门数据,建立涵盖遵纪守法、履约践诺等基础指标的“信用画像”;激励分聚焦志愿服务、社区共建等8类正向行为,设置阶梯式加分规则;贡献分则对参与基层协商、提供治理建议等深度参与行为给予动态奖励。这种分层赋分机制,将抽象的“诚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可应用的治理要素。
“通过定制社区‘信用治理指数’,实现分析积分分布曲线精准识别治理薄弱环节。”社区负责人介绍。在仲景街道试点中,通过信用数据热力图发现老旧小区改造意见征集参与度低的症结,针对性推出“建言积分”制度后,居民建议提交量三个月内增长12倍。
场景创新:信用积分渗透治理末梢
在卧龙区王村乡,村民老张用150个信用积分兑换了免费体检服务,这些积分来自他参与村道清扫、调解邻里纠纷等日常行为。这种“信用变服务”的场景,正在南阳城乡遍地开花。目前,“宛信分”已对接基层治理场景23类,形成覆盖社区服务、乡村治理、公共事务等领域的应用矩阵。
社区治理场景:在宛城区试点社区,信用积分达标的居民可享受“四优先”待遇——优先使用社区共享空间、优先报名公益课程、优先参与社区微改造项目、优先推荐业委会候选人。新华街道通过积分激励,两个月内组建起56支居民自治小组,自主解决飞线充电、宠物扰民等“老大难”问题。
乡村治理场景:镇平县将信用积分与“五星支部”创建结合,开发“信用菜园”“孝善积分”等特色模块。杨营镇农户凭借信用积分可获取春耕贷款贴息、农机共享时长等权益,推动全镇土地流转率提升至68%。
公共服务场景:市政务服务大厅开通“信用通道”,AAA级信用市民办理业务可享受容缺受理、帮办代办等便利;教育系统试点“家长信用分”,积分达标家庭子女可优先参与研学活动。这些场景创新使信用价值具象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便利,形成“守信受益-主动参与-治理提升”的良性循环。
技术赋能:打造智慧治理“数字底座”
该平台集成区块链、隐私计算、智能合约三大核心技术,构建起“数据确权-安全计算-场景调用”的全链条技术生态。通过部署联盟区块链网络,实现42个部门数据上链存证,确保积分评定过程可追溯、不可篡改;采用多方安全计算技术,在数据“可用不可见”前提下完成跨部门信用评估;智能合约则自动执行积分奖励规则,实现激励措施的精准触达支撑“宛信分”高效运转,打造成为“城市个人信用大脑”。
在技术赋能下,基层治理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敏捷性。2023年夏季防汛期间,系统自动识别曾参与应急培训的高信用市民,定向推送志愿救援招募信息,3小时内组建起2000人的民间抢险队伍。这种“数据驱动+信用激励”的响应机制,使基层动员效率提升4倍以上。
生态重构:信用杠杆激发多元共治
“宛信分”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基层治理主体间的关系网络。通过建立“个人-家庭-社区”三级信用账户体系,南阳将原子化的个体重新编织进治理共同体。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家庭信用分达到AAA级的住户,可用积分抵扣物业费、兑换社区商铺优惠,推动“小家”与“大家”的利益联结。
市场力量的引入进一步激活治理生态。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开发“信用治理工具包”,为社区提供积分管理、数据分析等定制服务;商业机构推出“信用无忧”保险产品,对高信用群体给予社区服务保障;物业公司创新“信用物业”模式,业主信用分与物业服务响应等级挂钩。这种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格局,使基层治理从政府“独角戏”转变为社会“大合唱”。
效能跃升:数字背后的治理变革
数据显示,“宛信分”推行三年来,南阳基层治理呈现结构性改善,社区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57%,12345热线投诉量减少43%,网格事件主动上报率增长82%。更为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治理文化层面——在社旗县赊店镇,连续12个月保持AAA信用等级的居民可获得“诚信之星”门牌,这种精神激励催生出“信用荣誉共同体”;在卧龙区高校,大学生凭信用积分参与基层治理可兑换实习推荐信,推动青年群体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
“信用积分体系重塑了基层治理的底层逻辑。”国家发改委信用体系建设专家王立岩评价,“南阳实践表明,当守信行为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群众就会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共建’,这正是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突破。”(薛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