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近日,当六名农民工落笔签下协议的那一刻,原本愁眉不展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久违的笑容,在历经两年的艰难讨薪后,终于迎来了曙光。
老张在工地上从事水电工工作,这一干就是两年,两年来,勤勤恳恳,一心只想把工作做好,早日拿到辛苦钱。活干完了,等来的不是期盼已久的薪资,而是一张欠条,老张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说起工资,和老张同在一个工地从事水电工工作的老李、老孙、老刘、老王、老魏,面对着一张张欠条,也深感无奈与痛心。两年来,六人向被告多次讨要工资未果,无奈,将相关责任方诉至中牟县人民法院。
刘集人民法庭庭长王云单深知农民工的不易,也明白案件对他们的重大意义。王云单积极组织调解工作,然而调解过程并不轻松。讨薪期间,被告多次口头承诺支付工资却不履行,原告满心希望一次次被浇灭,原告向法官表示,对被告已经彻底失去信任,只想等待开庭判决。但出于对法院、法官的信任,他们最终还是同意调解。
调解中,王云单条分缕析地为双方分析案件的利弊得失。她将案件所涉及的法律、事实问题进行释明,结合证据材料对账,对存在争议的部分一一核对确认,让被告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态度也开始发生转变。
针对双方在支付金额上存在的分歧,庭审结束后,王云单和助理朱琳琳又连续组织了三次调解对账,随着账目逐渐明晰,双方的争议与分歧也在慢慢缩小,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被告同意在规定期限内支付拖欠的工资。
“为了我们的官司,不少麻烦你们,一次次地给我们调解,太感谢你们了!”原告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同样,被告也向法官表达了感谢之情,感谢法官给了他们缓冲时间,让他们在履行支付义务的同时,减轻了经济压力。
承办法官王云单秉承“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理念,将调解工作贯穿整个诉讼过程,以化解双方当事人矛盾为着力点,用心倾听双方诉求,用法律的尺度衡量是非曲直,用耐心和智慧搭起沟通的桥梁。(刘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