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生机活力 古都开封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探索

2018年05月11日11:02

来源:开封网

  开封是八朝古都,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4100多年的建都史。11世纪的北宋首都东京人口过百万,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长期以来,开封市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古都风貌的维护工作,坚持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保老城,建新城”“应保尽保”“保护和利用并重”的原则,合理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区,加强统筹规划,坚持依法保护,在古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积极实践和探索。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开封古城保护和利用工作高度重视,给予关心和指导。2017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开封考察古城保护和棚户区改造工作时指出,“古城修复是历史责任,而老城区居住环境改善是迫切需要,二者不可偏废”,要求开封要“以‘古’闻名,以‘新’出彩”。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李长春同志于10月份来到开封,考察新郑门遗址考古发掘和开封城墙保护工作,对开封文物和古城风貌保护提出殷切期望。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开封古城保护也提出新的要求;省人大、省政协也多次到开封进行视察和调研,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特别是今年5月7日,省委书记王国生到开封调研,强调文化是城市之根、城市之魂,古城保护和开发要增强文化自信、彰显文化魅力。开封是八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文物资源丰富,历史底蕴厚重,要做好古城保护和开发这篇大文章,珍惜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按照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树立一盘棋思想,坚持规划引领,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保护古城整体风貌,延续历史文脉。王国生肯定了开封近年来加大古城保护和开发取得的成效,要求下一步以开放的思维搞好规划建设,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坚持高标准、高品质开发,注重精细化管理,用特色吸引人、留住人,让古城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古都开封城市精神和文物资源情况

  开封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建都十余次的开封城,屡毁屡建,不离原址。考古勘探表明,今开封城下共埋有六座城池,层层叠压,形成了“城摞城”现象。“城摞城”彰显了开封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城市精神。古往今来,开封人集资建造繁塔、修复龙亭大殿、复建城墙大梁门,彰显了开封人民对古城的强烈热爱、对古都文化的由衷尊重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这种城市精神的影响下,开封城市文脉得以延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遗产。

  开封的城垣格局历经战国魏大梁城,并在唐汴州城时期基本形成,1000多年来,古城城市格局和中轴线始终未变,宋都古城风貌尤为彰显。从时间维度看,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在开封层层叠压,多元城市文脉延续未断,主要表现为各种文化遗产富集、重大历史事件多发。现今开封城既有建于宋代的铁塔、繁塔,又有元代的延庆观和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城墙、大相国寺、东大寺,还有辛亥革命纪念园、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阵亡将士纪念塔、人民会场等许多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关的文化遗产。开封城墙长约14.4公里,我市正积极参与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工作。城墙内围合起的13平方公里的古城区保存了大量传统街巷、古建筑以及众多历史文化信息,现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3处、历史文化风貌区3处。全市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9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7处353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22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47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84处。开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祥符区朱仙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尉氏县洧川镇。

  开封城内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形成了龙亭湖风景名胜区、包公湖风景区、铁塔风景区、“田”字块传统商业繁华区等古都风貌保护区。“城市格局悠久,文物遗存丰富、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古风民俗犹存”是开封古城风貌的典型特征。

  二、开封古都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一)纳入市委、市政府议事日程,加强文物保护的高层统筹

  开封市委、市政府把文物保护工作融入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战略,在城市建设、 “文化+”十个专项建设等各个领域充分纳入文物保护这一重要因素。为保证文物保护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开封市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政府部门参与的多个议事协调机构,统筹协调、科学解决文化事业、文物保护、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坚持将文物部门作为项目建设申报、论证的前置部门,纳入我市的旧城改造例会、城市规划例会、文化产业建设例会、旅游名城建设例会等议事机构的成员组成单位,全面落实《文物法》,依法行政,拥有开发建设一票“否决权”,发挥了文物工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推动作用。

  在专项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古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各部门切实履职,分工协作,明确以市城乡规划局为主负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工作,以市文物局为主负责古城内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为主负责旧城改造更新中的古都风貌保护工作,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示范园区负责历史文化遗存的集中开发、利用工作,形成了综合协调、联动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规划编制引导,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开封市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古都保护规划,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均将古城保护规划作为重要的专项规划。在古城保护规划及宋都古城风貌保护规划指导下,先后完成了古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宋都古城风貌保护规划、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开封城墙保护规划、双龙巷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等26项专题规划和19个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2017年,省委、省政府对开封市古城保护提出新的要求,为落实省委、省政府精神,开封市启动了《开封市古城保护与修缮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委托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研究所编制,由名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主持。

  (三)不断加强对外合作,提升工作质量标准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开封市坚持积极走出去,学习先进地区工作经验、工作方法、工作标准,并与自身特点相结合,努力打造开封特色工作品牌。在开封博物馆新馆建设中,聘任全国知名专家组成新馆专家顾问组,同故宫博物院全面合作。在城摞城顺天门遗址发掘与保护项目中,认真借鉴洛阳定鼎门、西安丹凤门的成功经验,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支持帮助下,发掘面积3500平方米,基本理清了城门结构及城墙的保存状态。

  (四)强化立法工作,研究出台规范性文件

  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科学持续发展。近5年,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对文物工作以及开封城墙保护修复、非国有博物馆建设等给予批示。市政府于2013年印发了《开封市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试行)》,2016年通过了《开封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2017年又出台了《开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同时,为更好地保护开封市地下文物,尤其是2018年3月以来,市委、市政府还分别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了《关于加强地下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和《开封市地下文物调查勘探及考古发掘工作管理办法》,待修改完善后印发。此外,开封市积极制定了《河南省开封城墙保护条例》,省人大常委会于2010年审核通过并予以公布实施。2017年3月,经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的同意,开封市启动了《开封市文物保护条例》的立法调研,2018年被开封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列入地方立法计划,是开封拥有地方立法权后的第三个立法项目。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开封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开封市将《开封市古城保护条例》列入《开封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度地方立法计划》,目前市城乡规划局已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启动了前期调研工作。

  这些文件和地方法规,结合开封文物保护工作实际,突出地域特色,坚持问题导向,寻求破解工作难题路径,对开封市新时期文物工作进行了统筹安排部署,为开封市文物工作科学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古都风貌“立体保护”的实践

  开封在古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坚持“面、区、点”相结合。“面”,是指在旧城改造中的整体控制。在规划建设上对古城内新建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建筑风格等方面进行合理引导,明确了城市建设中的“新宋风”建设风格,着力打造外在古典、内在时尚、宋韵彰显、富有古都风貌、全面体现宋文化特质的魅力城市,在城市建筑、园林、桥梁、街景小品、雕塑等方面逐渐形成了开封自己的风格。“区”,是指针对不同类别历史地段的保护,包括划定历史保护区、历史风貌区、环境风貌区的界线,明确各区的保护要求和控制内容,先后实施了书店街、鼓楼街、马道街和双龙巷等历史街区、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工作,使其成为特色鲜明的历史风貌保护区。“点”,即开展维修保护和环境整治,加强展示利用,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实行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保护标志、不可移动文物挂牌保护。

  (一)坚持“保老城、建新城”

  开封市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明确以“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三个层次构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同时从历史格局的保护、用地功能的调整、建筑高度的控制、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控制以及城市紫线范围和管控要求等方面阐述名城保护实施策略,展现开封历史文化特色和城市景观。

  开封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通过古城内用地布局的调整,搬迁古城工业企业及行政办公单位,适度引导外迁,降低古城人口密度。自2010年以来,结合新区建设,古城内人口已从原27万人,逐步疏解至22万人,推动了开封老城的有效保护。

  (二)古都历史风貌的维护和城市文脉的延续

  1.旧城改造中的整体控制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坚守“小式建筑、简约仿古(宋)、灰色基调、限高15(米)”的风貌控制要求,依托厚重历史文化资源禀赋,针对旅游、度假、休闲功能,贯彻落实城市修补理念,注重城市品位提升,古城风貌管控和改造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古城区内仅有7栋上世纪高层建筑,并逐步通过外立面改造融入古城宋韵风貌之中;同时,古城区在保留原有历史街区环境风貌和传统街巷肌理的基础上,强化开封市千年中轴线(御街—中山路)的保护延续。

  为更好地保护古城历史格局和历史风貌,开封市按照整合古城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改善古城环境质量的整体思路,对城市千年中轴线、古城视廊进行管控和修缮:严格控制中山路空间尺度、沿街建筑高度、建筑立面风格和色彩,调整沿路用地功能,加强沿线及景观节点的城市设计;通过对城市景观的综合评价,确定开封古城铁塔—龙亭、御街—中山路两条景观视线通廊,视廊沿线加以控制,彰显古城风貌。

  2.城市发展中的“新宋风”建设风格

  开封将“新宋风”定位为城市建设风格,借鉴宋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和传统建筑的形式及符号,运用现代建筑语言来体现古城开封的文化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三)构建古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1.科学合理规划,保护历史街区

  加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修缮力度,遵循历史街区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原则,明确划定了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并提出具体保护要求和控制要求。规划对街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明确了保护要求及保护措施。从整体风貌、传统街巷、公共空间、建筑高度、保护整治模式与风貌引导、传统院落等方面对街区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制定具体的保护要求与措施。

  2.实施文物保护重点工程,惠及广大民众

  开封市积极对文保单位进行维修保护,使开封城墙等26处“国保”和“省保”单位对外开放,开放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作用进一步彰显。

  近5年,我市在保护修缮了8.5公里城墙的同时,修建了长约9.5公里的环城墙绿地公园。通过对城墙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和绿化、美化,有效改善了开封古城墙周围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为市民提供了静享文化成果、美化日常生活的休闲文化长廊。陆续实施了延庆观玉皇阁顶升工程、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考古发掘展示工程,推动刘青霞故居建成开放,960非遗文创园及双龙巷、马道街、御街等历史街区等得以修复。通过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改善了文物周边的历史风貌和保护环境,使文物保护工程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重视古都文化特色的展现

  1.构建保护展示体系,让沉睡在文物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

  一是加快博物馆新馆建设,让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开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0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万件。在保留原博物馆功能不变的基础上,今年建成并开放的开封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是目前河南省建成面积最大的省辖市博物馆。自今年3月5日开馆试运行以来,参观总人数9.6万人次。

  二是加大非国有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建设力度。开封市在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引导,2016年市政府出台了《开封市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实行财政资金引导性奖补,使非国有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达到26家,收藏可移动文物近10万件(套),约3万件可移动文物得以展示,每年举办50多个专题集中展览,年接待观众10多万人次。这些非国有和行业博物馆均免费对外开放,已成为展示开封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名片。

  2.举办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

  为促进开封收藏文化的持续有序发展,开封市政府与中国收藏家协会合作,联手打造收藏文化产业。每年举办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已连续举办了11届,共举办60余项大型文化活动,参与人数达到70万人次,开封被中国收藏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收藏文化名城”。论坛搭建了研讨、交流、交易的平台,使收藏文化成为开封旅游的知名品牌,游宋都古城、赏东京梦华、品文物鉴藏成为文化开封的又一特色。

  3.加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开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9个、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44个、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218个。今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封国家级非遗项目汴京灯笼张和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人代表河南登上央视元宵晚会。开封先后有26个乡(镇)被国家和省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乡(村)、示范文化站、文化先进乡镇。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市出台了《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暂行办法》和《开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扶持奖励经费每年列入财政预算。

  开封在每年举办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等国家级节庆活动的同时,加强木版年画、汴绣、官瓷等具有开封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利用,打造“木版年画之乡”“汴绣之乡”“菊花之乡”,进一步推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开封地域特色文化的张力。2017年,全市旅游人次8500万,旅游综合收入480亿元。

  加强古都保护,我们当前最深切的体会是:加大立法保护力度尤为迫切。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代表团驻汴代表提交了古都保护立法的建议,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积极回应,组织开展了立法调研工作,并专程来到开封,希望这项工作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呼吁、支持和参与。《开封市文物保护条例》已纳入2018年地方立法计划,是开封拥有地方立法权后的第三个立法计划。

  去年5月8日~9日,李克强总理在开封调研时登上了开封城墙,要求开封要“以古闻名,以新出彩”。开封将进一步做好古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古都风貌的维护工作,致力于建设实力开封、文化开封、美丽开封、幸福开封。东西文化的交流、历史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开封与世界古都城市共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共同携手为古都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编辑:赵惜辰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